浏览次数:1278 日期:2018-11-09
10月27日,农业生产性服务政策、原理与实践发展论坛在2018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期间成功举办,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张天佐司长、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王家忠副巡视员、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毛洪会长出席会议。报告嘉宾还有华中师范大学曹阳教授、美来众联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刘石董事长、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邵林生研究员、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贾敏商务总监,会议由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陈涛副会长主持,共有行业近200名农机同仁参加会议。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持续关注农业生产性服务问题,继八月份全国农机流通工作会议后,再次举办专题论坛点题、破题,并在协会第六届十一次常务理事会上决定成立农业生产性服务分会。兹再刊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邵林生研究员十字型托管模式一文,以便读者深度学习。
玉米所首创的十字型农业生产托管,其先进性体现在通过农户自己成立合作社,把生产托管给合作社;重构了农业生产关系,村级合作社内农户建立合作,乡、县联合社内同级合作社以合伙人制实现联合,大抱团改变了小农户在生产中的弱势地位,成为产业链上的整合者。对此农民日报2018年7月30日01版要闻栏目对玉米研究所十字型农业生产托管模式做了详细报道。
今年,山西省平遥县用了3个月的时间,快速实现了6个乡镇100多个村的农业生产合作托管。“我们以高于市场价1到3分钱收购玉米,引导整村整乡整县农户合作起来进行生产托管,建立了县乡村托管体系。县级联合社统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平遥县农委王江涛说。当下,农业生产托管并不鲜见。平遥实践的特殊性在于,农户自己成立合作社,把生产托管给合作社;重构了农业生产关系,村级合作社内农户建立合作,乡、县联合社内同级合作社以合伙人制实现联合,大抱团改变了小农户在生产中的弱势地位,成为产业链上的整合者。
“小农户为主体的联合社,可以横向整合农资、农机等环节建立全产业链联盟,实现产业升级,解决好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问题;纵向实现了县乡村农户的抱团,农户可以参与合作社剩余利润的分配,收益空间变大,可解决好产业链延伸如何增加农户收益的课题。”山西省农科院玉米所所长邵林生说。
以粮补为杠杆的产业联盟托管
当前,玉米产业面临国外大量进口,国产大量卖不掉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国内玉米种植成本过高,市场竞争力弱。一户种两三亩地,粮食生产是兼业,用不用良种良法,农民对此不敏感,经济效益也不明显。土地碎片化经营成为生产成本高的一个主要因素。“用农业生产托管模式种植,首先实现规模化,再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而推动产业升级,有效降低玉米种植成本,使国产玉米有国际市场竞争力,才是玉米产业的治本之路。”山西省农科院玉米所所长邵林生说。
农民没有获得感的农业生产托管,很难迅速得到农户认可。基于此,2017年,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一家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的农业企业,以每斤高出市场2到3分钱的价格对农户的玉米代销代储,吸引农户参与托管,共托管230多户的6400多亩土地。企业还参股该县百川、喜丰、双赢等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服务山阴县30多个合作社的生产。
按照托管合同,该企业为农户提供代购农资、代耕代种代收等“七统一”的优惠价生产服务。企业则从抱团实现的农资购买、农机服务等环节溢出的议价能力和规模种植实现的优质中获得优价等方面获取收益。
“托管+粮补”的方式既解决了土地节本、增产的问题,还给农户带来了增产增收的获得感。‘山阴模式’2018年的托管面积达到了2.6万余亩,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种植。但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没克服,一是没有整村推进,区域内的碎片化问题没得到全面解决;二是企业主导的合作社,农户在产业链延伸上的收益增长空间不大。”邵林生说。
以县域为切入点的四级联合社托管。经过总结,2017年秋天,山西省农科院开始进行联合社托管模式的设计与实践,在平遥、山阴、忻府区等地,以县域为平台的切入点进行联合社的布局。玉米所采取两步走的路径,第一步从上到下先选择人,采取先选择县级联合社理事长人选、县级联合社理事长再在适合托管的各乡镇选择乡级联合社理事长人选,各个乡级联合社理事长人选再在各村选择村级合作社理事长人选。第二步从下到上进行从村、乡、县、省,各级合作社的联合抱团。
--文章摘自《农民日报》
2018年11月9日